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8.02.01421

摘要: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本届政府任职的五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山东省委要求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2017年达到7.27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粮食产量稳定在900亿斤以上;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850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89元、15118元,年均分别增长8.5%、9.7%。生态山东建设成效显著,生态补偿制度率先建立。

  去年,我们按照“一切围绕十九大、一切服从十九大、一切捍卫十九大”的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走在前列”根本要求和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等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焦聚力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金融风险防控、社会稳定攻坚战,形成了标本兼治、系统发力的工作局面,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去一降一补”强力推进,全年压减粗钢产能527万吨、生铁产能175万吨、煤炭产能351万吨,妥善分流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4.12万人。违法违规电解铝关停和“地条钢”清理整顿工作圆满完成。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0.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5%。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860亿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240公里、5820公里;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5亿吨。两条“外电入鲁”通道建成投用。

  (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实施。积极创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草拟上报综试区总体方案,今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步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谋划推出各类政策100余项。持续做好“去增提”三篇文章,在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促进新兴动能和传统动能协调并进。建立健全项目库,围绕“四新四化”先期储备重大项目数百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新登记“四新”经济企业1.9万家,增长3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

  (三)改革开放事业开创新局。制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两个10条意见,省管企业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有市场主体达到806.8万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金融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10.4%,直接融资规模由2012年的1814亿元增加到5366.9亿元。科教融合发展实现突破。制定出台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20条意见。全省进出口总额17823.9亿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1210.5亿元,增长9%;对“一带一路”沿线实际投资100.6亿元,增长81.7%。

  (四)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省标以下83.2万贫困人口脱贫。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各项资金总额280亿元。深入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PM2.5、PM10平均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13.6%、11.7%。煤炭消费总量压减2706万吨。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9%。全省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化解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64.7万套,老旧小区改造惠及66.9万户群众,农村危房改造竣工率100%。17市全部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正式启动。

  (五)稳定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9.1%和25.5%。出台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11条政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征兵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按照省委统一部署,集中开展防范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事故等四类风险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六)政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8件、政协提案26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本届政府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削减641项。首批公布3.6万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实现互联互通,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山东公共数据开放网建成开通。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效明显。“三公”经费比2012年压减55.3%。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7075件,处分35520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在省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规律,抢抓机遇,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敏锐性、前瞻性、主动性;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必须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做到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激励干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1月25日,龚正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是走在前列谋新篇、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突破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谱写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美丽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篇章。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把“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作为总体思路要求,做好谋篇布局,以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任务落实,苦干实干谋发展,合心合力强山东。走在前列,就是自觉把走在前列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围绕走在前列谋划发展思路、展开发展布局、制定发展举措、衡量发展成效,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由大到强,就是立足山东大而不够强的重要阶段性特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加快推进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全面求强,就是深刻领会、主动对标强国建设的精髓要义,准确把握强省建设的丰富内涵,全面聚焦全省优势,聚力做好优势转化、扬长补短的大文章,全面发力,持续加力,推动各项工作、各项事业都强起来。

  (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把走在前列作为长期坚持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在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谋划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到2022年,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现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高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建成高质高效的全面小康,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建成补齐短板的全面小康,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厚植优势的全面小康,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创新型省份率先建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建成群众满意的全面小康,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通过不懈努力,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中走在前列。

  (二)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

  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看结构优化的形和此消彼长的势,始终在创新发展上保持定力。

  二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看全省一盘棋,始终在协调发展上保持定力。

  三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看可持续发展,始终在绿色发展上保持定力。

  四是处理好激活与规范的关系,看市场体制机制优势的再造,始终在开放发展上保持定力。

  五是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看综合效益最佳,始终在共享发展上保持定力。

  (三)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全面发力全面求强。

  一是发挥实体经济大省优势,开拓制造强省新途径。努力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现代工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努力建设数字山东,推动“企业上云”。培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建设鲁北环渤海湾高端石化基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物流产业集群培育。

  二是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聚焦产业兴旺,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建成千亿斤粮食产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到2020年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示范主体600家。聚焦生态宜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聚焦乡风文明,营造崇德向善的淳美乡风。聚焦治理有效,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聚焦生活富裕,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发挥教育科技大省优势,开拓创新强省新途径。把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优势转化为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优势。强化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新共同体。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强化创新人才第一资源。谋划推出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人才新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四是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优势,开拓海洋强省新途径。强化陆海统筹,谋划推进青岛港、渤海湾港、烟台港、日照港四大集团建设,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打造向海经济。加快“海上粮仓”、海洋牧场和海洋经济特色园区建设。探索发展海水稻。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强化“智慧海洋”深海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支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建设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开拓文化强省新途径。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建设,实施“七区三带”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大力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影视创作生产高地。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六是发挥战略平台综合优势,开拓区域协调发展新途径。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深化“两区一圈一带”提升行动。把东部口岸优势向西部延伸。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交通强省建设,落实“多规合一”、综合交通网规划、高速铁路网规划。扩大向胶东地区输送长江水、黄河水能力。

  七是发挥区位战略节点优势,开拓开放强省新途径。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前列。支持青岛、烟台、日照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探索中欧班列新模式。组织实施“选择山东”全球路演。加强国际产能、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加快打造外贸强省。

  八是发挥品牌大省优势,开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途径。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创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要贯彻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青岛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省。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军事设施保护。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订阅号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