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 鲁政字〔2018〕24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和强国;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肩负着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依据《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制定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本规划为促进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规划期为2018-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产业现状。近年来,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持续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加快向集群化发展,但整体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高端品种少,产业层次低。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有一定规模,2017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全国领先,智能制造装备也不断取得新突破,高端服务器、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但是,代表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航空航天和卫星与应用装备基本处于空白;新能源乘用车缺少高端车型,中低端产品仍唱主角;医疗设备规模小,品种单一,带动力弱;农机装备厂点多,技术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大型智能成套生产线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新产品新技术不断突破,但创新体系不健全,高端人才短缺。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2017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培育出一批在行业中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有6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1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我省先后开发出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CR400AF中国标准动车组、高端容错计算机、大型快速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但总体看,我省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主体主要是生产企业,受地理位置和企业实力与品牌知名度等影响,引进高端人才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先进技术和产品少。同时,全省缺少高水平专业研究机构,共性技术和基础工艺研究短缺,没有人才承接平台,难以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3.产业集聚化发展步伐加快,但布局分散,同质化趋势严重。“十二五”以来,我省大力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已建成8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6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青岛、烟台、威海的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济南、青岛的轨道交通装备,济南、枣庄的高档数控机床,泰安的智能成套生产线以及潍坊的农机和动力装备等已形成集群化趋势。但从全省产业布局看,高端装备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严重,有限的资源无法形成合力,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
(二)发展形势。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高端装备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国际国内重要经济体都在制定战略,研究措施,竞相发展。
从国际看,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通过资金、财税、贸易等相关政策,推动新技术新装备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国际领先;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装备、精密检测装备等,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日本实施《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精密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走在世界前列;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高端装备,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将高端装备列为发展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国产航空母舰、C919大飞机、天宫一号、墨子号量子卫星、高速动车组、蓝鲸一号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诞生,大大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制造业大省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江苏省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重点发展电子产业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等13个领域;浙江省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聚焦轨道交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领域;上海市实施首台套突破等七大工程,着力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能源装备、微电子与光电子等八大装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
从全省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国务院给予重大支持政策,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全省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创新性制度和政策,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参与高端装备发展。另一方面,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重大工程,我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将是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强化措施,聚焦重点、补强短板,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实施“七大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突破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品牌,打造一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和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柱。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引导作用,营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家创新创业积极性,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2.整机带动,配套协同。以整机创新发展为引领,支持整机与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协同发展,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纵向延伸。
3.技术引领,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平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环节,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创新,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
4.双招双引,开放合作。充分利用综合试验区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推进高端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导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形象和水平的企业、产品及品牌,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柱。
1.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力争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30家以上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百亿级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万亿元,大企业群体进一步扩大。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达到5%以上;建成10个以上高端装备行业创新平台,引进20家以上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30家以上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到2025年,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力争达到3.5%,形成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自主技术、产品和品牌。
3.产业集聚度大幅提升。到2022年,形成济南、青岛、烟台三个产业核心区,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0%以上。到2025年,沿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建成10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一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同联动的高端装备产业带。
三、区域布局
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培育济南、青岛、烟台三大核心区,打造集聚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的产业带,辐射带动周边市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加快构建“三核引领、一带支撑”全面升级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突出“三核引领”。
济南:发挥高铁枢纽和省会城市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创新团队和人才,打造国际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装备基地、快速重载货运轨道交通装备基地、高端能源装备基地和全国领先的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青岛:发挥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研资源集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基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和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与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通用航空装备基地、集成电路及智能家电装备基地。
烟台:发挥深水海港多、新材料研发能力强、装备制造基础好的优势,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海洋工程装备、核电等创新机构和人才,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高端航空材料配套基地和全国领先的先进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
(二)强化“一带支撑”。推动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威海等胶济和京沪铁路沿线城市,围绕现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联动、集群发展的高端装备产业带。
引导其它市,根据本地资源和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及配套关键零部件,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与产业带主体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四、发展重点
积极承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航空航天装备;围绕培育山东新优势,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高性能医疗设备、高端能源装备和智能农业装备,形成重点引领、优势突出的高端装备产业体系。
(一)培植壮大五大战略新兴装备,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强国重要支撑。
1.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高性能服务器与通信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智能终端设备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对我省有优势的高性能服务器、智能可穿戴设备、VR虚拟现实等,进一步加大投入,开发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更加安全、更加丰富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市场竞争力;对量子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及封装设备等短板装备,积极扩大对外合作,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合作,尽快实现突破,补齐短板,打造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产业新高地。
——高性能服务器与通信设备。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云计算、超级计算、高速互联、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加快研发高端容错计算机、新一代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量子保密通信等现代新兴技术与装备,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性能服务器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自主创新与合资合作相结合,加快开发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与设备、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物理气相沉积(PVD)分子束外延装备、分布重复投影光刻机、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光学测量设备等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装备,补齐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短板。
——智能终端设备。加快开发面向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的专业终端、设备和融合创新系统,做大做强智能复合机、智能打印机、智能家电、VR视听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RFID射频识别等智能消费终端,构建系列化、规模化、高端化产业体系,形成山东新优势。
2.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我省在这一领域具有制造优势,要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水平,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创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联盟,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共同开发市场,发展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协同联动的产业合作新模式。打造全国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提升中深水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生活平台、极地冰区平台、海洋多功能(钻采集输)平台等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制造能力。瞄准未来海洋开发重大需求,加快开发深海矿产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深海水下应急作业装备、大型海上构筑物安装及拆解平台(船)、海洋牧场平台、深海空间站、智能网箱、浮式电站、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再气化装置等。加快建立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力争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高技术船舶。快速提升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石油气(LPG)船、超大型半潜式运输船、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钻井船、物探船、海洋调查船等产品的设计建造水平。突破豪华游轮设计建造技术,积极发展极地专用船和核心配套设备,加强高端远洋渔船、高性能公务执法船舶、无人艇、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大中型工程船等开发能力建设,推进智能船舶、生态环保船舶等研发和产业化,打造高技术船舶世界品牌。
——核心配套设备。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液化天然气(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超大型电力推进器等,提高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突破水下采油树、水下高压防喷器、智能水下机器人、水下自动化钻探装备、海底管道检测等装备,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
3.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车辆为主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我省具有领先优势,要积极向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建成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高速动车和快速重载货车。加快开发生产新型高速动车组、节能型永磁电机驱动高速列车、高速磁悬浮列车,提高满足高寒、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谱系供给能力;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和地铁发展需求,开发生产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单轨、跨线/跨网城际轨道交通装备;面向铁路运输能力升级需要,加快开发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快速重载货车等,实现规模化、系列化发展。
——关键零部件及系统。提升转向架、动车组轮对、牵引电机、传动齿轮箱、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大功率制动器、气体绝缘金属密闭变压器、供电高速开关、车体及车体新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水平,带动受电弓、空调等整车配套产品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
——轨道施工装备及技术。研制数字化智能化轨道交通用隧道掘进机、大型施工装备、公铁两用车、地铁隧道清洗车等设备,攻克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的刀盘刀具、驱动系统、密封系统、导向系统、云计算售检票自动化系统、智能检测机器人和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轨道交通产业服务能力。
4.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我省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检测、智能化成套生产线等已实现产业化,部分产品已有优势,要面向汽车及零部件、造纸印刷、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医药等行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加快开发更多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提高精度、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骨干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装备控制系统的自主安全可控。努力使智能制造装备成为我省新兴高端装备的重要标志,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智能制造系统。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系统支撑。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重点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超高超重型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等物流仓储装备,加快研发物流和仓储实时监测、管控等软件系统。
——智能成套生产线。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加快发展大型智能冲压生产线、立/卧式柔性加工生产线、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液态食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电机智能生产线、医药灌装自动化生产线、注射剂全自动生产线、造纸印刷自动化生产线、轮胎生产智能成套装备、铸锻焊及热处理基础制造绿色化技术与装备、铸件砂型近净成形成套装备等,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重点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开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头)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不锈钢镍基粉末、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
——智能检测设备。重点发展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传感装备和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激光跟踪测量仪器、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以及远程运维及健康检测系统等检测设备,提升生产制造装备在线检测和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检测能力。
5.航空航天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体现国家工业基础、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是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 的重要战略保障。我省航空航天装备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飞机整机、功能部件、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飞机改装维护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要推动航空航天装备赶超发展,加快先进制造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加强通用直升机、民用小型飞机、无人机研发生产和集成技术研究,突破航空航天新材料、基础元器件、铝锂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等加工成形制造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及基础零部件,推进航空航天产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通用飞机研发设计、飞机与零部件制造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装备生产配套基地,成为全省战略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飞机及零部件。着力发展固定翼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创造条件引进或合资合作,发展干线飞机、支线飞机等航空装备,加快突破飞机零部件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进航空电子设备、航空液压件、飞机航电系统、航空材料等配套体系开发制造,增强航空装备发展规模和配套能力。
——航天技术产品。重点发展采用“互联网+天基信息+”的模式,面向商业应用与大众消费市场,开展基于位置信息网络、宽带通信网络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服务。加快开发基于北斗的地基增强系统(GBAS)、无人机飞行校验系统、空地协同的机场电磁频谱监测系统等。
——航空服务装备。积极发展液压油车、飞机牵引车、电源车、道面摩擦系数测试车、驱鸟设备等航空地面保障设备,以及用于通用航空整机维修、大修、维护、改装及雷达罩、航空仪表、螺旋桨等零部件的检修、维护、检测等设备。
(二)做优做强五大特色优势装备,打造中国高端装备新标杆。
1.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我省在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载货车和专用车方面已有优势,要在汽车轻量化、智能网联、整车优化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整车性能和质量,加快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对于产品层次低、布局较分散的新能源乘用车,坚持扶优扶强与淘汰落后并举,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主攻高端;针对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供给短板,坚持自主研发、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相结合,加快培育完整的配套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新能源整车。重点发展以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为核心动力的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环卫、医疗、园林等行业专用车。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新能源载货车、客车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以国际高端新能源乘用车为目标,加快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设计研发企业等合资合作,发展高端产品。
——智能网联汽车。瞄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主攻车辆智能计算平台体系架构、传感器、车载智能芯片、中央处理器、无线通信设备、车辆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车载环境感知控制器、车辆智能控制与集成技术、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营管理系统、数据安全及平台软件的开发生产。完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设施,促进产业化。
——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精密减速器、电控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突破电池正负极、隔膜、石墨烯、电解质等关键材料,车身及汽车关键零部件轻量化材料及成形技术。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产品与技术及配套氢气瓶、管道、控制阀等关键零部件。构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高水平配套体系。
2.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具有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网络通信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电子信息等精密装备赖以发展的制造母机。我省是机床制造大省,但机床数控化率低,高端品种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要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加快攻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速高效高精加工与成形制造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实现质量、性能新突破,补齐与国际先进水平的短板,尽快将规模优势转变为质量和技术优势。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制造业中重要的自动化设备。我省已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要对标国际一流,加快突破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核心零部件,提高自主开发和集成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制造基地。
——高档数控机床。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及复合加工中心、矩形阵列磨削机 床、高速龙门镗铣床、大功率激光切割机、大型伺服压力机、数控伺服转塔冲床等,突破多轴、多通道、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提高高档数控机床供给能力,成为全国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标杆。
——智能机器人。以机器人整机为牵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集聚发展。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举,面向工业生产装配、涂装、焊接、搬运、加工、清洁生产等环节,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弧焊、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面向商业、医疗、教育、生活等领域,加快开发生产智能型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面向危险品操作、消防等领域,着力开发消防救援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加快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与末端执行器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打造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高地。
3.高性能医疗设备。高性能医疗设备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健康监测和康复设备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全社会健康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我省彩色能谱CT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手术机器人等设备已有一定优势,但品种门类少,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性能与国际先进有差距,要瞄准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方向,对标国际前沿技术,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短板设备,开发新品种、拓展新领域、培育高端品牌,争创国家级医疗设备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宽系列、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打造全国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高地。
——高端影像诊断设备。重点发展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机、大孔径螺旋CT机、彩色能谱CT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高性能彩色超声成像设备及专科超声诊断设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成像系统、智能深度学习影像诊断系统、数字化X射线机(DR)等高端影像诊断设备,打造山东高端医疗设备的标志性产品。
——先进治疗设备。重点发展肿瘤放疗一体化设备、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高性能无创呼吸机、自适应模式呼吸(麻醉)机等先进治疗设备,手术导航系统、手术机器人、数字化微创手术及植入设备、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等高端手术装备,加强研发投入,实现自主高端治疗设备创新突破。
——精准检测设备。加快发展血型分析仪、血液分离净化器、电子内窥镜(软镜)、全自动生化检测设备、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片系统、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精准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等高端检测设备,培育高端医疗设备新亮点。
——监测和康复设备。以智能健康设备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重大疾病及慢性病筛查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包括可穿戴)等,研发远程医疗系统、智能康复辅助设备、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等先进康复设备,满足健康检测和康复发展新需求。
4.高端能源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是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给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是能源装备制造大省,特高压交直流隔离开关、核级中低压开关柜、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电力巡检机器人等智能电网和输变电成套装备已有优势,要加快突破新技术,向绿色化、成套化、智能化、模块化升级;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急需的装备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开发新产品,向产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将我省打造成国际领先的高端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新型清洁能源装备。重点突破华龙一号、AP1000、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堆等第三代/四代核电技术与装备,加快开发百千瓦级波浪能、兆瓦级潮流能、温差能、海水浓度差发电等海洋能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引领推动新型能源产业发展。
——智能输变电装备。重点发展智能高低压成套开关、全封闭组合电器、轻型直流输电设备、电网信息智能传感检测等数字化智能化输变电技术及装备,加快储能设备及专用生产装备、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电网巡检机器人和维护机器人、保护及接入装置研发生产。
5.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农业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省是农业装备制造大省,大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植保机械、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等产品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但与国际先进装备相比,整机品种、产品性能、复合功能、产业层次及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都存在显著差距,要积极应用数字网络、人工智能、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加快研发生产智能装备,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远程监测、实时诊断和自动控制,促进整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大型化、多功能化发展,引领全国农业装备加快向高端智能转型。
——智能耕种收获装备。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大功率拖拉机、智能耕种机、联合收获机、多功能一体机、秸秆收集处理机等新型耕收装备,突破高效节能、远程运维、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和系统,加快开发生产大功率发动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底盘、湿式离合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和静液压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精量植保装备。重点发展无人机及智能化大田机动宽幅施药装备、水田植保机械、果园和蔬菜植保设备、多功能喷施装备、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等。突破基于路径规划、病虫草害快速识别、精准施药等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对靶性强、可减少雾滴飘失的施药装备。
五、主要任务
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强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着力实施“七大工程”。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培育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大幅提升研发基础设施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对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探索建立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和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树立一批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完善科技研发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增强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健全创新成果和科技人员奖励制度,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创新能力。
(二)重大装备领跑工程。聚焦国际前沿技术和重大装备,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实施重大短板装备创新计划,依托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每年遴选一批重大短板装备实施研发攻关,尽快打破技术瓶颈,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研制突破一批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标志性高端装备。围绕提升我省高端装备技术水平,缩短与国际先进的差距,实施高端装备“1+N”创新行动,每年选择一批智能高端装备,组织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用户联合开发,突破设计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使高端装备质量和性能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高端装备新产品推广机制,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用补助、保险补偿等政策作用,推动高端装备新技术新产品加速产业化,形成一批领跑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
(三)对外合作扩大工程。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扩大开放重大机遇,着力扩大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强化“引进来”,鼓励有条件的市建立对外合作产业园区,以国内外高端装备企业和领军人才为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山东创业,引进国内外企业500家以上、创新团队20家以上。持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每年组织一批企业到国外参展和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并购或参股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营销及服务体系,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四)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加快培育高端装备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每年遴选10家左右配套链条长、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兼并重组联合,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越发展。鼓励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规划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区入园,集聚发展。每年遴选若干“雁阵形”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扶持,在全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运营高效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五)强基“一条龙”工程。围绕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 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推进机制。重点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同步研制,提升省内整机配套能力。加强工艺技术研究,支持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技术攻关,突破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的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瓶颈。强化产业链协作,打造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产业组织新模式。发挥大型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围绕整机需求,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创新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的“瞪羚企业”,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
(六)质量品牌培育工程。实施高端装备制造工艺优化和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等,大幅提升产品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寿命。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和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推动企业开展质量国际对标,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制定实施高端装备品牌培育计划,提升传统品牌、培植新兴品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和专题展会。鼓励企业、协会抱团参加国际展会,开拓品牌传播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含金量,推动一批知名品牌进入中国500强,冲击世界500强。
(七)军民融合创新工程。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围绕国防科技重大战略需求,以海洋工程装备、核动力装置、航空航天飞行器、卫星通信设备、网络安全设备、军用电子信息终端等领域为重点,组建关键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升我省军工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培育壮大一批“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建设一批战略规划导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成立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专班,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审核重大项目,协调重大问题,督导推进规划贯彻落实。
(二)推进制度创新。深化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改进优化政务服务、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和消费环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协调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形成部门会商研讨、运行监测分析、重要情况通报、重大项目跟踪、工作情况调度、政策绩效评估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国家支持高端装备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用好用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揽子政策,从财政奖补、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等方面,支持培育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保障条件建设。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市场推广扶持政策,加快高端产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鼓励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向高端装备领域倾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四)创新金融服务。完善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上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给予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建立无形资产确权、评估、质押、流转体系,推进股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方式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发挥我省企业融资服务网络系统作用,引导企业及时发布融资需求信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私募股权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五)强化人才支撑。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军人才、顶尖团队来山东发展。积极利用高端装备产业专家智库,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吸收、产业转型升级和投资结构调整提供咨询;充分发挥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平台作用,扩大与高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以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订单式、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工匠梯次技能人才队伍,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发挥协会作用。支持建立一批行业协会、学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数据统计、调研分析、成果评价、技术指导、标准培训能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帮助企业及时掌握产业动态,有效应对产业变化,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协调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整机、零部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整体提升;组织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追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提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技术产品标准和行业规范条件,推进行业自律,促进高端装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各市要依照本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落实相关政策,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抓好相关工作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0月29日印发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邮政编码:250100传 真:0531-55692988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