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防止煤化工、煤制氢盲目发展,不可“逢煤必化”2020.06.30952
摘要: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2030年达峰的目标难度较大2019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上升,而我国的排放量增长1.75%。这就要求我国严格进行节能降耗,同时通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特别是要减少煤炭的比例。李毅中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重在工业,重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用煤化工生产一公斤的氢要诞生11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如果是油制氢,则会诞生7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是天然气制氢,则诞生5.5公斤的二氧化碳。利用煤化工生产碳氢化合物,如尿素、甲醇等时,二氧化碳仍然是过剩的,如用煤做原料合成氨再进一步生成尿素,能够用去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但仍然大概有25%-30%的二氧化碳要排放。在当前较热门的氢燃料电池产业中,“氢从哪来”的问题有很大争议,李毅中认为目前这方面研究不够,如果是用化石能源制氢、所伴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放,这是不能容忍的。2019年,世界能源理事会把煤炭等化石能源制氢、伴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得到的氢称为“灰氢”;把化石能源制氢、但进行碳捕捉且捕集、埋存、利用二氧化碳得到的氢称为“蓝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则为“绿氢”。李毅中称,显然灰氢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CCS(碳捕获与封存)或者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才能使灰氢变成蓝氢,蓝氢的使用对于我国能源转型有很大意义。李毅中总结道,灰氢不可用,蓝氢可以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因此他认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防止煤化工、煤制氢盲目发展,避免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的新风险,首先要大力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的攻关,实现产业化、专业化。
近年来,国际能源巨头道达尔、英国石油公司(BP)等公司均认为脱碳天然气将在低碳未来中成为最具成本效益的能源之一,对CCUS等技术非常重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也显示,到2050 年,CCUS技术将用于处理全球1/3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业界普遍认为CCS和CCUS技术对实现碳减排目标至关重要,但该领域研究实际进展较为缓慢。就目前而言,CCUS很多技术尚在实验室阶段,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昂、公众关注度不够、国际间缺乏协作等问题。2010年,我国神华集团开始进行国内首个CCS示范项目,项目设计规模为10万吨/年。李毅中介绍道,该项目2011年建成投入,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10万吨/年的规模与工业规模仍相差甚远,存在成本高昂、规模不够等问题。这意味着我国CCS技术的应用由于成本问题、风险问题等,与产业化仍有一定距离。此外,“三桶油”中的中石油、中石化也在试点用二氧化碳来驱动采油,提升原油的采收率,李毅中称以上这些探索都仍需要进一步支持,以创造这项技术产业化、商业化的条件。对此,李毅中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法规标准,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之一,我国要兑现碳排放达峰、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等目标,就必须尽快在减排降碳、碳税等方面形成目标和任务,从“十四五”规划开始明确方向、加大力度,逐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