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4.23659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产品的检测,处于这样的背景下,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异军突起,迅速在检测市场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文章从界定第三方检测的概念、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第三方检测的重要性等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三方检测
第三方检测是伴随着贸易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即第三方,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商品检验活动。与政府检测机构和企业内部检测机构相比,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检测范围广、费用低、周期短、服务质量高等特点,能为国家在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检测提供更为公平、公正的保障,因而受到重视。
(二)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大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强劲的对外贸易增长态势促进检测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未来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将以技术性绿色贸易壁垒取代以前的传统关税壁垒,这给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2008年6月欧盟实施 REACH 法规后,要求出口的化学品产品必须出具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另一方面,我国在国家层面也在积极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第三方技术机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迎来了极好的机遇,其发展是势不可挡,必将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好的服务行业之一。
(三)发展第三方检测的重要性
第三方检测有专业、权威、独立、公正和客观等优势。其中专业、权威指的是第三方检测机构既有专业的管理和经验,又有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业务标准以及较好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平台,可用更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检测;而且作为一个以市场化原则运作的法人实体,第三方检测机构一般不隶属于政府部门或企业,而是独立选择或承担检测项目,其研究方法和结果不受任何部门的约束和影响,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因此,在我国,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利于综合利用社会检测资源来弥补公共资源和政府检测力量的不足,也有助于提高质量检测工作的效率以及更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集中精力做好监管制度的设计,提高执法效率

二、当前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分析测试人员是检测工作的主体,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从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人员的普遍现状来看,一是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致使技术人员基础理论、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距离检测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第三方检测机构招来新的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即开始做检测任务,很难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二是第三方检测是新兴的行业,缺乏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过硬、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当遇到突发事件或难检项目时,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于受技术人员水平的限制,难于攻关。三是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检测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扩展检测领域和检测项目,人均检测业务量大,工作强度高,且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低,上升空间小,导致第三方检测机构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
  (二) 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实验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淡薄,注重业务量的提升,把盈利作为企业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品牌的建设。另外,国内大多数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因缺乏高技术人才、增值服务意识不强,客户关系管理不到位,不注重宣传,检测服务能力和公信力没有得到认可,没有有效地建立起企业的品牌体系,只有少部分检测机构依靠比较强的检测能力初步建立自己的品牌。
  (三) 市场秩序混乱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第三方检测机构只有具备特定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并获得实验室资质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才可以向社会出具检测报告。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有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了盈利,不惜违背诚信、违规操作,使得市场秩序变得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不具备资质、没有相关认证的情况下开展检测工作,即不具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准入条件就开始违法开展检测活动;二是有些第三方检测机构超出资质和认证范围开展检测活动,在不具备该项目资质的情况下出具检测报告;三是第三方检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检测数据不准确,或不检测就出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公正性。
  (四)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由于政府部门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完善,使得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责任意识不强,还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很多产品虽经过第三方检测,并且委托方也拥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正式报告,但当安全事件发生后,我国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出具报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没有对发生的事件作出迅速反映,而扮演了沉默的角色,这给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了整体的公信度缺失。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一般第三方检测机构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三、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重视人才
  人才对于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应该以优化机构为目的,合理规划人员;根据职位需求,客观、公正的选择最合适的人才,避免人才浪费;建立和保持机构人员相关技能的培训,并实施合理的绩效考核,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储备人才;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发机构人员的工作潜力及动力,及时与机构人员沟通以避免其对工作的不满,才能留住人才,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中坚力量。因此,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重视人才,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才能在技术、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应该通过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和加强质量监督力度来开展机构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状况,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制定、实施和完善质量管理计划。强化机构的设备和人力资源,提高机构的整体质量,并对机构项目的运行进行全程监控,让涉及到项目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对其相应的工作负责并为机构提供质量控制支持,从而提高机构的质量控制水平。积极配合政府、内审员等对机构进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加大质量监督力度,为机构的质量管理提供保证。对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对于提高机构的质量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三) 以客户为中心,树立品牌意识
  客户是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核心,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时刻关注和重视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及时与客户沟通并作出相应改进,让客户对机构满意并取得客户的信任,避免客户流失,才能进一步促进机构的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客户都能给机构带来利益,因此对于客户的管理应该基于客户的当前价值(购买价值、经营状况、形象声誉等) 和潜在价值(合作潜力、忠实程度、创新价值等),对具有不同价值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才能不断增加机构客户源,提高机构效益,保证机构可持续发展。
  (四) 积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能因利益而丧失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对所出具的检测报告负责。若出具的检验结果不实,极有可能给委托方和消费者造成损失,对此,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七条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另外,应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对相关方的投诉要快速回应,不要推卸责任,向相关方清楚地说明事件的原由,并力争在最短时间里全面解决问题,给相关方一个满意的结果;一旦遇到负面舆论事件,要与新闻媒介进行沟通与联系,把事实尽可能快地告诉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五) 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为了促进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大资金支持。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建立,不仅需要购买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还需要组建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团队,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人,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二是给予技术支持。政府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定期发布和更新国内外检测标准、申请课题的通知及科技资讯等,使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另外,政府应定期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帮助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新进人员取得资格证书。三是政府应该合理下放一定数量的国家强制性检测项目,为国内第三方检测结构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六) 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较大的寥寥无几,且几乎都以各自的业务为主,缺乏沟通、交流与合作,造成资源分散、竞争力差、某些行业检测机构的缺失,从而导致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想要壮大和发展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对其进行资源整合再分配,实现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主要体现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也逐渐向信息化靠拢,努力做到“一站式”服务,为客户节约大量时间和成本,以提高客户的工作效率。因此,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能给机构本身、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订阅号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