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节能提效:“碳达峰、碳中和”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2021.05.101278

摘要:


      2021年两会一结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就于3月15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的主持下召开。会议以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为主题,强调了“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如何预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降低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一是提能效、降能耗,尤其是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二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三是增加碳汇。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也表示,实现达峰,核心是降低碳强度,以“强度”下降抵消GDP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综合可见,从中央层面到权威专家学者层面都把节能降耗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重要甚至首要位置。那么,产业、企业如何看待节能提能效对碳达峰的作用?产业、企业如何克服共性、个性困难乘“碳达峰、碳中和”的东风更上一层楼?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小亮、北京华清荣益地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建、同方节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庆。


1图片

产业:

乘“碳达峰、碳中和”东风打造核心竞争力

孙小亮认为,节能工作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也是能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是一方面靠国家政策,一方面靠创新。 


节能是大规模降碳减排的最主要途径
记者您认为,节能工作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孙小亮:我们认为,节能工作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也是能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国际能源署的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要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2050年前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40%~70%。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从目前的330亿吨下降到2050年的100亿吨左右,2050年前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是37%,高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的贡献,位列第一。从中可以看出节能工作的极其重要性。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资源节约基本国策,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做好节能工作,不仅仅有利于节的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企业来讲更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其行业竞争力。更大的讲,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还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同时有力地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安全。


助力“节能优先”国家战略
记者目前,节能服务企业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项目,推广自己的技术,之后还要与多个部门沟通,导致一些节能潜力大、回收期短的技术无法快速大规模推广。请您谈谈造成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

孙小亮:这种情况确实不同程度的存在。首先主要是意识问题,用能单位对节能工作的认识不足和意识转变不到位,用能单位主动节能意识的形成以及节能服务企业综合技术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制约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瓶颈之一。为推动节能工作开展,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了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的压力,倒逼用能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同时给节能服务企业创造诸多市场机会。不可否认的是,用能单位对节能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期以及绿色市场蓬勃发展期作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增强竞争力和促进转型重要抓手的认识还不够,大多数用能单位的主动节能意识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突破,节能服务企业也要不断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升级。其次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诚信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障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健全节能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节能与能源的管理措施,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化节能机制的作用,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持续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记者“节能优先”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不完善,节能量难以准确计量等原因导致“节能优先”无法充分实现。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应如何使“节能优先”国家战略充分、顺利执行?

孙小亮:“节能优先”是能源科学发展之首,是未来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头等措施,也是我国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最重要途径。根据多方测算表明,节能和提高能效对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贡献在70%以上。


  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角度看,“十三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迈上新台阶。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累计新增1620家,总计达到7046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新增15.9万人,总计达到76.6万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新增5700多亿元,形成年近2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相当于5亿吨二氧化碳的年减排量。2020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比2019年增长了13.3%,达到5916.53亿元。


  可以说,节能服务产业从“十一五”初期的起步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朝阳产业,不仅在我国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项目投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提质增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


  可以看出,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节能机制,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更加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一是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释放节能市场潜力,鼓励政府机构率先垂范,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二是进一步助推绿色金融政策落地,将绿色原则进入银行信贷审批核心环节,鼓励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给予利率上的优惠,同时鼓励设立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节能项目投资基金。三是鼓励超级节能服务公司的组建和发展,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超级节能服务公司可依托资金、品牌和人才等优势,支持小微型节能服务公司共同发展。


产业要乘风破浪
记者您认为,“十四五”时期节能服务产业如何乘“碳达峰、碳中和”的东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孙小亮: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后,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新一轮春天。面对“30•60”双碳目标的东风,节能服务企业作为我国节能工作的“排头兵”,应该积极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升级、手段升级、模式升级,即“三新”上下功夫。


  一是技术要创新升级。技术创新是全面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动力。近年来一系列节能技术的推广和项目的实施,简单、单一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深度节能、脱碳的需要,必须要从传统技术节能向创新性、系统性节能转变。要进一步深挖各方面节能潜力,需要通过对整个用能系统进行合理组织优化,系统节能将是未来重要节能方向。


  二是手段要创新升级。“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将节能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能大幅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能源系统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促进能源消费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用能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围绕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智慧用能,建设园区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进一步挖掘升级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平台和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功能,大力发展智能终端高级量测系统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基于能源大数据的节能服务新业态。


  三是模式要创新升级。“十四五”期间,综合能效和综合能源服务将成重要业务模式,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工业、交通、建筑等用能场景的智慧化和绿色化提升,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需求侧响应等,这些对于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节能服务公司除了在技术、手段、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外,还应在“服务”的本质上持续下功夫。要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满足用能单位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目标的节能服务业务,才能更好的乘东风快速发展。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才能取得开门红?

孙小亮: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EMCA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全面扎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体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研究节能服务产业相关政策与标准,积极推动各部门出台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能源服务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做好相关政策宣贯工作。深入开展节能服务企业普查和调研工作,推动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产业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白皮书等出台。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在工业、建筑、公共设施等应用研究与推广。


  二是促进行业规范,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项目、企业、人才的评价认定体系,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产业黑红名单制度,发布行业公约,强化产业自律健康发展。


  三是开展节能技术项目示范工程。示范推广一批节能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的重大、关键节能技术。实施一批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清洁供暖、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提升等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领先的节能服务企业。


  四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搭建技术交流、项目交流、融资对接、企业合作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企业家高峰论坛”“优秀节能技术合作论坛”“节能服务产业投融资对接会”“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等品牌活动,促进交流与合作。


  五是实施“十四五”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师、节能服务公司运作、碳资产管理与碳交易等相关内容的班训活动,培养一批节能服务公司紧缺的技术、项目管理、财务等专业人才。


  六是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效合作。围绕“引进来”和“走出去”,召开国际能效研讨活动,开展国际合作,踏实推动双边合作项目。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战略机遇,助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将产品、技术、服务等带到发展中国家。重点推动中美、中德、中日等双边能效合作。


2图片

企业:

双碳目标是发展的路径指引

“节能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只有尽量压低一次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才能更容易实现。”王小建说。在刘大庆看来,双碳目标既是全新的政策路径引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节能可带来实实在在的减排
记者结合实际工作(某个工程、项目)谈谈节能工作对减少碳排放的具体贡献。

刘大庆:同方节能主要是以吸收式换热为基础“吸收式热泵+大温差换热机组+烟气全热回收型吸收式热泵+冷机(直燃机、热水机、蒸汽机)”等组合应用为主。在供热系统,服务五大电力集团及相关电力、供热公司等,目前实施的节能系统解决了2亿平方米以上的采暖需求,制冷领域项目数百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商务合作项目超过7000万平方米。仅供热领域,年节省标煤量约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万吨。核算到植树造林来讲,每年相当于种了约400万棵树。举一个具体实例,2020年,同方节能在石家庄新华区投资的EMC补燃型大温差项目,投资近2亿人民币,16台补燃型的大温差机组为石家庄2000多万平方米的居民供热和数百家企业用能问题做出了贡献,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项目实施后,相当于关停了一个500兆瓦的锅炉房。


王小建:以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8.65万平方米,冷负荷31.64兆瓦,热负荷26.412兆瓦。采用“深层地热+浅层地温+水蓄能+锅炉调峰”方式为本项目供暖及制冷。深层地热资源是“热、矿、水”三位一体的资源,同时也是洁净的环保型能源。无污染、开发利用方便,对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热泵机组是耗电设备,电能本身是一种清洁能源,机组本身无需燃烧任何燃料,没有排放、也没有废弃物,即热泵系统运行没有任何污染。相比与常规能源方式每年可节标准煤1616.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22.86吨,一氧化碳36.69吨,氮氧化合物5.85吨,二氧化硫27.03吨,粉尘16.17吨。


在政策指引下结合自己实际拓展业务
记者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节能服务企业会面临怎样的情况?

刘大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为节能企业,起到了全新的政策路径的指引性作用,也带了新的挑战。各种与低碳、低成本、低化石能源消耗的技术路径也将会得到充分的市场认可。具体到同方节能装备公司来讲,公司秉承清华大学产学研用一体的发展模式,持续沿着自主吸收式节能技术为主的节能系统开展业务,在供热、制冷领域以及清洁能源节能降碳工作方面贡献着同方的综合实力。

记者同方节能将如何开展工作?

刘大庆:主要围绕两个目标,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即“低碳、低成本”的余热节能体系的建立。一是帮助供热企业做好节能90%、减排90%、降成本降低到与燃煤锅炉一致的能源使用效果;二是帮助所有有余热的高耗能工业企业围绕低品位余热利用继续深化节能减排效果;三是结合供热长输大网建设、能源站“供热+制冷”等几个城市级规划优化方向、创新发展,做好余热供热、余热暖农、余热惠民、余热全方位节能系统的搭建及装备供应,目前同方已经把水泥厂的余热利用在了智慧农业领域,解决了农业大棚用能问题;四是依托中核、同方大平台做好云服务工作,在运维管理、智慧互联、克服水力失调、远程管控、实时监测等,发挥智慧能源体系中坚实力企业的作用。

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能源大户的节能,这方面贵企业是如何思考的?

刘大庆:能源生产单位通过节能手段节能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节能公司将和能源生产单位产生更多合作,新业务也将不断增长。经过初步测算,在首站,余热的可利用率占比为46%,在烟气领域的余热可利用率为10%以上,这些热量的散失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很明显看出同方节能装备公司为碳中和做的贡献比率了。此外,一方面由于一次能源紧张,另一方面又不能充分利用节能技术,解决能源浪费问题,在工业余热领域一些传统的耗能行业里面大约有平均40摄氏度的余热被白白浪费。但解决能源生产企业余热浪费的问题可通过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及工艺实现。余热梯级利用技术、工艺可实现节源(余热的源头控制)与节流(余热的过程控制)的综合,可为在跨界发展融合汇通上,如基于吸收式换热技术的余热的全工业领域的应用方案的设计,基于跨能源行业的环保行业、农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上。


困难及解决
记者请谈谈目前在推进节能工作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王小建:目前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节能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很多企业往往只注重于生产销售,而对节能工作的重视不够,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协同,没有建立健全节能管理机制,因此节能数据不准确,不能反应企业实际节能情况,直接影响节能指标的完成。


  第二,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在国家层面,没有主管部门统筹全国的节能工作,政府在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激励政策不完善,无法调动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与产品的研发推广。


  第三,节能监管不到位。目前关于节能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等尚未完全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完善,各级政府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监督管理标准不统一,客观上削弱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度。


  第四,节能模式发展不成熟。目前大多数节能服务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没有能力形成用能企业希望看到的综合解决方案,因此以节能为核心的能源服务模式推广阻力大。


刘大庆:困难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项目投资资金的解决。二是政策的扶持的问题。碳汇的政策对做节能服务的企业,和那些做余热回收进而帮助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的企业来讲,目前还没有从中看到政策对于节能企业的红利。

记者刚刚王总提到的四点困难是否有方法可以解决?

王小建:一是开展节能培训,加大节能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紧迫性和自觉性的认识。二是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激励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增强企业内在动力作为今后节能减排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工作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是加大监督检查与管理力度。依法开展节能监察,健全企业用能管理体系和制度,加强企业计量考核,进一步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四是加强节能新产品技术研发。政府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鼓励,引导企业成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加大有效投入,加强技术攻关,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节能工艺和技术。

记者刘总,您提到的两方面问题目前是怎么解决的呢?

刘大庆:关于投资资金。同方节能把“技术+资本+装备+工程+运维”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去串联甲方(有的是用能单位)需求,甚至串联资金方。当然,同方节能还是主要依托于中核、同方的一些优势在做投资相关的项目,随着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逐渐强调投资型项目的风险控制等。关于政策扶持,希望通过核算自身节能效益、为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认可,以便让企业发展的更健康,更符合整个能源生态。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订阅号
服务号